來到世新廣電系服務十多年了。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

系上無論在人事與課程設計上都經歷過極大幅度的異動。

不僅先後有四位主任經手系務,新舊同仁來來去去十分頻繁,

秘書與助教更替的幅度也相當大。

特別是在大學評鑑與推動學程的前後幾年,

整個系上的課程結構面臨大幅度修改,進而牽動部分師資結構的調整,

搞得幾忽人仰馬翻。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平心靜氣的仔細回想,

我們過去所做的這些努力究竟讓整個系受益多少?

究竟讓系上訓練出來的學生能力提升了多少?

又讓系上老師的研究與教學能量提升了多少?

換言之,我們整個系的競爭力在過去這段時間裡有沒有進步了?

 

這個問題當然不容易回答,而且答案也會因觀察角度不同而有異。

不過我從歷年接觸的學生身上(包括三組學生的表現與私下晤談時的反映)

觀察到三個現象。從這三個現象當中,或許能提供我們一些刺激,

讓我們能進一步去思考過去發展的方向是否需要重新調整與修正。

 

第一,就某個角度而言,系上學生在過去這幾年的表現是進步了,

但這種進步並非平均普及在一系三組全體學生身上。

由於電影組師資陣容的加強,擁有自己的器材,加上校外參展機會增多,

讓電影組學生找到了舞台,進而提升了學生想學習電影的動機與意願。

相反地,廣播與電視組學生欠缺這些條件,因而對所學欠缺信心與士氣,

導致在學習態度與參與程度都呈每況愈下的局面。

 

第二,系上三組學生的學習士氣不僅出現失衡,

就連三組之間專業訓練的主體性及互補性也不夠明確。

例如,許多廣播組學生不僅未能體認出自己所學(聲音訓練)的優勢,

甚至還羨慕起其他組學生所受的訓練。

就連畢製作品都有廣播組學生想放棄聲音製作,轉而以影片來取代。

許多電視組學生搞不清楚自己在電視組所受的訓練跟電影組有何不同,

因此心中想到的盡是要拍片,而不是想製作電視節目。

 

第三,過去這幾年,系上課程及師資結構雖然經歷過某種程度的調整,

但系上並未利用這些調整的機會逐漸建立起獨特的定位與特色。

究竟世新廣電跟其他各校的廣電系(或大眾傳播相關科系)有何不同?

除了實務訓練強之外,我們還有什麼特色及優點是他校所不能及的?

我們學生的專業能力(主題訓練)的強項何在?

整個系的課程規劃有沒有明確的目標及方向?當外界提到世新廣電系時,

我們希望他們留下什麼樣的整體印象?世新廣電要以何聞名?

 

因應上述觀察到的現象,我嘗試提出幾點建議來供系上參考。

 

(1). 針對全系師生進行普查,在現有師資及課程結構下,

嘗試找出一個適合世新廣電系發展的方向與定位,

讓本系培養出的學生特色能跟他校學生區隔開來,並具備明顯優勢。

當全系的訓練方向及定位清楚之後,

再逐年朝這個方向來調整課程與師資結構。

除了逐年增加合乎定位的課程外,也將不符定位的課程慢慢汰換。

而未來系上新聘任師資的原則將貫徹以課找人,不要因人設課。

 

(2). 請三組老師討論,確認三組學生專業訓練的主體性。

也就是,三組學生所接受的專業訓練,各自獨特的強項何在?

一旦各組有不可被取代性,學生才會對所就讀的組別有信心與認同感。

例如,廣播組除現有的錄音訓練外,還應加強音效與音樂類型的訓練。

電視組除戲劇與非戲劇之外,應加強學習製作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

電影組除紀錄片與實驗片之外,還應加強對不同電影類型的認識。

 

(3). 加強三組訓練的互補性,達到數位匯流、影音一家的目標。

除了讓廣播組增加影像的訓練之外,也讓電影及電視組增加聲音的訓練,

增加三組之間在課程學習及生活上相互交流的機會,

讓三組學生感受到大家都是廣電系的學生,而非各自獨立。

此外,系上要努力做到一視同仁、資源共享,

讓三組學生在作品展演的平台機會能夠均等。

 

謝旭洲2011/3/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