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昨天之後,今天(5/14週六)再度到第十七屆挺藝氣畢業展現場去觀摩,

看到排隊看片的人潮比昨天更多,氣氛更加熱鬧,感覺很開心。

IMG_4069.JPG  

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隱約注意到一個值得關心的現象,

由於場次的安排是以節目類型來分,以致不同場次的觀眾人數並不平均,

整體而言,劇情片最受觀眾青睞,其次是紀錄片、實驗片及動畫片,

廣播劇的觀眾人數則相對較為冷清。

雖然這種現象恰恰反映出現代人重視影像刺激更勝於聲音刺激的事實,

但影展策劃者必須如同媒體經營者一樣,該努力去營造整體收視的效果,

而非讓觀眾有很大的空間去做個別影片的比較與篩選。

節目單1.JPG  

簡單來講,如果我們堅持採目前依節目類型來排定場次的話,

就會造成不同場次觀眾人數極度懸殊的結果,

例如,劇情片可能場場爆滿,而廣播劇的觀眾卻寥寥可數。

這種結果又將會衝擊到往後學生在畢製時想要創作的節目類型,

久而久之,不符市場期待的節目類型就不再會有學生想要選擇,

最後導致節目類型單一化,系上學生的專業才華也難再保持多元。

節目單2.JPG  

因此,比較理想的節目排程方式是:

讓每一場的節目採不同類型交叉混合的方式來呈現,

而不同類型節目間的場次順序可參考2-3-1的規則來排程,

所謂2-3-1規則,指的是把觀眾人氣最夯(排名1)的節目擺在最後來壓軸,

觀眾人氣較差(排名3)的節目擺在中間來陪襯,

讓觀眾人氣適中(排名2)的節目打頭陣

如此每一場的觀眾人數都可以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其次,不同類型交叉混合的排程方式也有利於觀眾觀影時的收視效果,

假如同一場的三部節目都屬同樣類型接力,如戲劇片-戲劇片-戲劇片,

或是實驗片-實驗片-實驗片,或是廣播劇-廣播劇-廣播劇,

這在觀眾心理學上容易造成感官刺激的麻痺效應,

觀眾受同樣的刺激連續轟炸,很容易造成對內容的反應或感覺彈性疲乏。

反觀,如果三部節目的安排結構是實驗片-廣播劇-劇情片,

因為節目的型態呈影音-聲音-影音的結構,前後有形式上的差異,

觀眾比較不容易產生疲憊的結果。

雖然採不同類型交叉混合的方式來進行節目排程,

就技術上而言比較麻煩(例如播放或講評過程比較瑣碎),

但如果我們希望追求畢業影音展有更理想的整體效果,

是不是應該克服萬難試試看呢?

 

謝旭洲 2011/5/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