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新生,還是舊生,八月中下旬就要開始選課了。

在大學及研究所生涯當中,如何做好選課規劃絕對是一件大事,

因為它能決定一位學生在四年當中究竟學到多少的專業技能,

不巧的是,過去的真實狀況是:

當學生還對學習充滿熱情,想多學點專業技能時(如大一新生),

大半時間卻早已被數量龐大的校定院定必修課程給佔滿了,

學生還能自行安排的選修課程空間很小,

因此許多大一新生總覺得第一年好像沒學到太多東西。

等到學生上了高年級(如大四生),選修課程的空間變大了,

學生通常早已忙於外務,對學習意興闌珊,只修很少量的課程(8-10學分)。

選課時往往也是以排課時間的方便性為主要考量,

例如,全部的課程最好能集中在一天,更不能與打工時間相衝突,

因此對大四生而言,能選的課程數量依然不多,

至於這些課程訓練能不能對自己專業技能有幫助,更不是首要的考量。

學生會很關心,選課的總數有沒有達到畢業學分數的要求,

可惜卻比較少去思考,四年當中選過的課程讓自己培養出哪些核心能力?

而這也是現在大學生選課時最應該注重的。

如果學生希望自己在大學裡能培養出某些專業核心能力,

就應該有系統去選修一系列與專業核心能力有關的課程(如同輔系或雙主修),

而不是漫無目標隨性的選課。

 

就以大一新生為例,

校定必修的比重較高(佔13學分),

包括:國文(3學分)、外文英文或日文(3學分)、

英文聽講實習或日文聽講實習(1學分)、資訊素養(2學分)、

名著選讀(2學分)、媒體識讀(2學分)、新鮮人守護神與服務教育(0學分),

院定必修有傳播技能(2學分)、

系定必修有廣電概論或電影概論(2學分),

這些必修課程累計共17個學分。

假設一位學生想修滿23個學分,那他還有6個選修的空間,

這時就應該花點心思想想要選擇哪些選修課程?

是從系上開設的選修課程中來挑選?還是從外系?還是選通識課程?

判斷的標準還是在於學生希望自己培養出哪些核心能力。

大一學生應當要知道,在必修課程當中,

當自己選了大一國文、大一英文或日文課,英聽或日聽課時,

目的就在培養你文字論述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當你選了媒體識讀與名著選讀課時,

目的就在培養你思辯與批判能力。

當你選了新鮮人守護神與服務教育課時,

目的就在培養你自律與生活自我管理的能力。

當你選了資訊素養課時,

目的就在培養你資訊蒐集與電腦、網路基本應用的能力。

等經過一個學期之後,自己應該好好檢視一下在這些核心能力上有無顯著成長?

至於其他核心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從各種選修課程中去找尋。

只要學生在四年當中懂得如何把選課計畫與核心能力的培養相結合,

相信畢業時,就不會有學生還覺得在大學裡沒學到東西。

我就把這段話送給今年即將入學的大一新生參考!

 

謝旭洲 2011/8/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