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參加完大陸研修生歡迎晚會之後,
可以說,今年度學校新生迎新的活動就正式告一段落了,
我很重視每一場迎新活動,因為這是新生對系上及學校形成印象的開始,
有好的第一印象,接下來才有可能讓這群新生喜歡這裡,進而認同學校。
也因此打從暑假起,無論是由廣電系學會舉辦的北中南三地迎新茶會,
還是新生始業式當天由系學會舉辦的各班新生抽直屬活動,
或是由系辦所舉行的雙聯生、僑生、外籍生、轉學生、轉系生歡迎會,
或是由終教院主辦的大陸研修生歡迎會,無論與會學生人數多寡,
每一場我都選擇親自參與,而且三年來,一以貫之,無一缺席。
在會中,我盡可能找機會跟學生說說話,表達歡迎、關心及期勉,
也鼓勵大家不分彼此,要更團結合作,多參加系上學校活動,
目的就是希望每位加入世新廣電的新生都能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進而願意把這裡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
或許有人認為,願不願意花時間與學生晤談、聚餐或參加學生活動,
或要不要舉辦及參加迎新活動,都只是芝麻小事,不足掛齒,
但在我心中,任何有助於凝聚學生對學校認同感的事情都是大事,
特別是對學校認同感的建立與維繫,很難一蹴可及,
它必須一步一腳印,從小處著手,而且要持之以恆地做。
世新是一個校園腹地不大的學校,除非未來有擴張校地的計畫,
否則我們就是一個1萬2千人左右的中型精緻都會大學,
在校地、建物、設備及其他外部資源限制無法突破的情況下,
想要跟國內其他校園廣闊,學生規模兩三萬人的公私立學校競爭,
我們就必須要打破對外在有形資產的依賴,
轉而借重龐大無形資產的協助,而這個無形資產就是人。
我常告訴系上學生,畢業校友與在校學生是學校最珍貴的無形資產,
在台灣的傳播媒體圈,世新最大的競爭優勢就在「人」,
我們不只有人數上的優勢,也有人才、人力、人氣、人脈上的優勢,
而我們能否繼須維持這項優勢,就看學校能否凝聚校友力量,
同時用心把在校學生照顧好,讓他們能認同熱愛這個地方,
只要學生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他們畢業後就會成為學校力量的延伸。
我經常告訴系上學生,千萬別把外地生、僑生、外籍生或陸生視為異己,
別老認為他們來搶我們的資源,瓜分我們的權益,因而心生怨懟。
相反地,我們應該把他們視為自己人,大家師出同門,
彼此相互扶持,畢業後一起打團隊戰,好好發揮世新「人」的優勢,
擴張世新的世界版圖,如此才能繼續保持世新現有的優勢。
未來台灣高教發展重點在如何提升學生國際學習力與國際移動力,
而要提升學生國際學習力及移動力,除了要加強學生外語課程訓練外,
還必須積極鼓勵學生前往姊妹校交流,拓展世界觀,更重要的是,
要鼓勵在地學生結交不同地區的同學,與更多國際學生做朋友。
透過這些外地生或外籍生的人脈與幫助,讓我們更多人能走出去,
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或各國從事學習及工作,
屆時,我們學生的國際學習力與國際移動力自然更強。
兩年前,在一場陸生迎新及家長說明會上,
當時還擔任傳播學院院長的陳副校長曾對家長們說,
世新校園雖然很小,但由於我們有許多校友遍佈台灣的媒體傳播圈,
所以可以說,台北有多大,世新就有多大,台灣有多大,世新就有多大。
輪到我發言時,我做了一點點補充,我向與會的家長們報告,
未來由於陸生的來台學習,許多陸生將來都會是世新的校友,
他們是世新在大陸的種子,除了帶回所學,也會影響其他人,
再加上許多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門、香港及外籍生,
他們畢業後也都將成為學校力量的延伸,因此可以預見的將來是,
大陸有多大,世新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大,世新就有多大。
這個目標雖然比當年創辦人要為大陸培養上萬名新聞尖兵的理想更遠大,
但值得我們一起共勉!
謝旭洲 2014/9/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