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3:30約好與余副校長見面,討論廣電系碩士班分組事宜,
希望校方能同意讓廣電所增設MA組10名,
並且從101學年起就開始招生。
余副校長原則上贊同這樣的規劃,但在總量管制的規定下,
學校究竟能釋放多少招生名額給廣電所,
必需通盤考量其它系所的狀況後才能明朗化。
廣電所這項增設MA組的計畫並非始於今日,
而是已經討論過好幾年了,
但每次總是無疾而終,老在原地踏步毫無進展。
為了這事,我曾私底下請教了幾位前輩的意見,
但每次得到的答案並不相同。
有人認為這事不用急,慢慢來,反正都已經拖這麼久了,
不必急於一時,建議我從長計議。
但也有人認為應該加緊腳步,藉此調整現有研究所若干缺失,
並補強現有學制的不足,建議我積極爭取。
現在光就何時推動這個計畫都有不同意見,
想必未來對於兩組定位與課程規劃的看法就更難有共識了。
也難怪這件事會拖延這麼多年。
廣電所增設MA組別一事,我一直都表支持。
只是這段時間經過調閱資料,了解更多研究所的現況之後,
讓我對於何時該完成這項計畫,產生了更強烈的急迫感。
所以在三月間系上召開完系務會議之後,
我立即向美瑛主任與陳院長報告我想盡速爭取本案通過的決心,
並著手準備說帖,打算用更具體的數據及規劃來說服校方同意。
我為何要急於在101學年就開始招生?
是什麼因素讓我如此著急呢?
在我今天向余副校長報告的計劃說明書當中,
我提到了幾個重要的關鍵。
首先,廣電所(MFA)近幾年的發展已經逐漸遭遇瓶頸,
自創所以來,不僅每年報考人數一路下滑,
今年更創下歷年來的新低紀錄(見表一),
這些數據似乎已在向我們傳達某種警訊,
告訴我們本所昔日的優勢與吸引力正逐漸在流失當中,
如果不能趁這個機會重新體檢自己,
找出問題的癥結點,未來問題恐怕會更嚴重。
表一、廣電所歷年報考人數變化表(94-100學年度)
註:紅色曲線(上排)數字為考試入學考生數,藍色曲線(下排)為甄試入學考生數。
表下端1-7數字,由左至右分別代表94-100學年度。
其次,本所MFA現有的藝術創作課程雖然特色鮮明,
但受制於各種畢業條件的要求(如畢業學分60,最低修業年限三年),
或受學生個人因素影響,學生畢業時程普遍偏長,
一部分學生甚至未能在修業年限內完成學業。
例如,所上目前處於休退學狀態的學生共有21位,
占全所歷屆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強(見表二)。
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自我反省一下,
為什麼廣電所會有這麼高比例的學生處在休退學狀態?
是我們的課程不具有留住學生的吸引力?
還是我們的訓練要求標準過於嚴苛?
此種現象若持續未能獲得明顯改善,
除了可能衝擊到將來大學生報考本所的意願外,
也可能降低本所學生對所上的認同感與凝聚力。
表二、廣電所歷屆學生修退學人數
學年度 |
畢業 |
在學 |
休學 |
退學 |
92 |
9 |
|
|
1 |
93 |
6 |
|
|
4 |
94 |
5 |
2 |
|
4 |
95 |
4 |
2 |
1 |
3 |
96 |
|
4 |
4 |
2 |
97 |
|
8 |
2 |
|
98 |
|
10 |
|
|
99 |
|
11 |
|
|
合計 |
24 |
37 |
7 |
14 |
註:歷屆學生人數共82。
光看到這兩點警訊,
我們就知道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自我感覺良好下去了,
我們必須要痛定思痛,及早找出自己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然後快速地將問題一一解決。
所幸廣電所的招生並不是沒有拓展的空間,
如果比較國內各傳播相關研究所的招生人數(見表三),
不難發現其中以世新廣電系的大學部規模最大,
但研究所人數的規模卻近乎最小,
未來如果能改善環境及體質,創造足夠誘因,
以吸引更多系上優秀同學留下來就讀研究所,
相信廣電所仍大有可為。
表三、國內廣電相關科系碩士班人數比較(99學年度)
學校 |
科系 |
碩士班人數 |
大學部人數 |
世新 |
廣電 |
38 |
1073 |
政大 |
廣電 |
73 |
200 |
師大 |
大眾傳播 |
61 |
|
輔大 |
大眾傳播 |
67 |
789 (傳院三系) |
淡江 |
大眾傳播 |
44 |
283 |
南華 |
傳播 |
41 |
266 |
佛光 |
傳播 |
39 |
145 |
慈濟 |
傳播 |
23 |
171 |
交大 |
傳播與科技 |
74 |
152 |
中正 |
(電訊)傳播 |
56 |
195 |
北藝大 |
電影創作 |
58 |
32 |
|
新媒體藝術 |
84 |
40 |
台藝大 |
電影 |
31 |
187 |
|
廣電 |
33 |
192 |
第三,在數位媒介匯流的環境下,
廣電產業研究與實務創作的整合已成必然趨勢。
本所擬在原藝術創作組(MFA)之外,增設文學碩士組(MA),
就是希望以實務及研究雙軌並進的方式,
來拓展報考生源的範疇,提高本所競爭優勢。
增設MA課程之後,本所不僅有機會招來熱愛實務創作的學生,
同時也能吸引其他想要從事研究的學生。
創作與研究取向雙軌並存,不僅彼此可以互補加分,
也讓未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更佳,
更是吸引更多考生前來報考與就讀的誘因。
只是這一切的規劃與執行不宜再有拖延,
招生環境日益艱困,若不及早調整因應,
本所只會坐視自身優勢不斷流失。
尤其面對101學年即將到來的系所評鑑,
本所也需要有充分的時間來做好一切準備。
最後,要讓廣電所未來更具競爭力,除了讓MA與MFA雙軌並進外,
我們也必須重新檢視本所的定位與適度調整原有課程規畫,
使之與國內其他廣電及傳播相關研究所的定位明顯區隔,
同時又不失本身特色與吸引力。
當然未來在研擬本所MA及MFA的課程規劃時,
必須考量現有所內課程結構(見表四)與師資結構,
才不會出現窒礙難行的狀況。
而參考他校相關系所的定位(見表五),
才能確保本所特色具有競爭力。
在兼顧這兩項原則下,我暫時將未來本所MA及MFA的課程架構
分成四大核心課群(見表六),其中應用研究組(MA)之專業核心領域
包含「媒體應用與效果研究」及「廣電產業營運」,
而影音創作組(MFA)的專業核心領域
則包含「進階影音創作」及「影音美學與文化」。
具體的課程規劃則留待系上全體教師討論並同意後再來制定。
表四、現行廣電所碩士班(MFA)與碩士在職專班(MA)課程計畫
學制 |
碩士在職專班(MA) |
碩士班(MFA) |
核心課程主軸 |
影視文化 |
影音製作 |
影音美學與文化 |
影音美學與文化 |
|
廣電產業營運 |
影音產業 |
|
修業年限 |
1-4年 |
1-4年 |
畢業學分 |
30 (不含論文) |
57(不含畢製與報告II) |
必修 |
12 |
33 |
選修 |
18 |
24 |
論文或畢業作品 |
3 |
3 |
表五、國內廣電相關研究所課程定位
學校系所 |
學位 |
學分數 |
修業年限 |
課程主軸 |
政大廣電所 |
MA |
30 (不含論作) |
1-4年 |
傳播與文化學程 新聞與資訊傳播學程 想像、敘事與互動學程 電訊傳播政策與管理學程 整合傳播學程 |
台藝大廣電所 |
MA |
36 (含論文) |
1-4年 |
媒體內容企劃與數位產製 傳播美學素養 傳播產業研究與策略管理 通訊傳播政策解析能力 |
台藝大應媒藝術所 |
MA |
36 (含論文) |
1-4年 |
影音創作與企畫 傳播產業管理與媒體行銷 傳播媒介跨領域整合 傳播美學素養 |
MFA |
51 (含畢作) |
1-4年 |
||
北藝大電影創作所 |
MFA |
39 (不含畢作) |
2-4年 |
電影導演專業取向 電影編劇專業取向 電影製片專業取向 |
師大大傳所 |
MA |
36 (含論文) |
1-4年 |
訊息產製與文本分析 行銷傳播與媒介效果 媒介管理與媒介經濟 跨國傳播與媒介文化 |
輔大大傳所 |
MA |
32 (不含論文) |
2-4年 |
語言與傳播思想 公共傳播與管理 媒介研究與文化意涵 傳播科技與媒體生態 |
淡江大傳所 |
MA |
30 (不含論文) |
2-4年 |
訊息研究 文化行銷 |
交大傳播所 |
MA |
33 |
最低1年 |
新媒體與傳播管理 傳播與科技 |
中正電訊傳播所 |
MA |
32 (不含論文) |
2-4年 |
傳播產業法規 媒體社會文化 傳播科技與實務 |
表六、未來廣播電視電影所碩士班課程主軸與修業規定(暫定)
專業組別 |
應用研究組(MA) |
影音創作組(MFA)
|
核心課程主軸 |
廣電媒體應用與效果 |
進階影音創作 |
廣電產業營運 |
影音美學與文化 |
|
招生名額 |
10 |
10 |
修業年限 |
2-4年 |
2-4年 |
畢業總學分 |
36(含論文) |
51(含畢作或劇本) |
共同必修 |
6 |
6 |
組內必修 |
9 |
15 |
選修 |
15 |
24 |
論文或畢業作品 |
6 |
6 |
謝旭洲 201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