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好友書平的來信,
談及日本震後核災所帶給他人生無常的領悟,
面對政治、經濟與大自然等外在環境的日漸惡化,
讓他不禁大嘆吾心已冷,對任何事早已意興闌珊,
甚至有種強烈不如歸去的感慨。
我都還沒正式開口向他求援,請他未來在課務上鼎力相助,
他便以身體健康為由,提前向我婉拒了。
從信中的筆調,可以明顯看出他對未來的悲觀與無奈,
我能理解他這時候的心情,
少了這位好友的支持,我未來的改革之路會更孤獨了。
但我沒有悲觀的權利。
正因為大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
才更需要每一個人為這個環境付出更多心力。
如果大環境還是美好如昔,
那又何必需要我呢?
過去這一段時間,做了很多過去從來不會想做的功課,
調閱許多的資料,也更知道未來的教育環境真是危機重重。
最直接劇烈的衝擊就是少子化趨勢所帶來生源短缺的問題。
等到105學年,第一波大學生人數銳減的浪潮就會席捲私校,
到了110學年,第二波的衝擊會接踵而來,
短短十年,大學生源會比現在整整短少10萬個人,
屆時,每一年都會聽到有大學倒閉或併整的消息。
面對這場國內教育界空前的大災難,
我究竟是該像以前一樣袖手旁觀,獨善其身呢?
還是該挺身而出,正面迎擊呢?
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而且也沒有對錯,
只是這次我選擇站在正面迎擊這邊,不再迴避問題。
儘管面前的路極為崎嶇坎坷,
未來的處境與結局也極可能不太樂觀,
但我仍然覺得自己沒有悲觀的權利。
誠如電影<地海戰記>中人物的一段對話一樣,
既然每個人最後都得面對死亡,
那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它?
是消極不思作為?還是積極賣力奮戰?
當外在環境正快速惡化的同時,
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努力善用僅有的時間,
想辦法來扭轉劣勢,
留給後人一個更好的環境與機會。
這也是我之所以選擇在此時挺身而出的原因,
不管未來前途如何惡劣,
我都會選擇樂觀面對,奮力一搏。
人的一生最值得回憶的應該不是最後的結局,
而是那一連串認真奮鬥的過程,不是嗎?
謝旭洲 2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