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畢業成果展在這個禮拜二(5/17)圓滿落幕了,
而忙了將近一年的大四同學們終於可以鬆口氣,好好休息一下。
但是畢展小組的成員並沒這麼幸運,當其他人在歡喜慶功的同時,
他們卻反而正要著手進行一連串事後的檢討,
許多的批評更是早在畢業展之前就已經在網路上散布流傳了。
這些批評,幾乎全數都是針對畢展小組的表現而來,
有的不滿宣傳做得不夠,有的抱怨畢展小組的辦事效率太慢,不一而足,
但是就是沒有人針對各組作品本身進行檢討,
似乎整個畢業展的成敗都全然獨繫於畢展小組身上。
這樣的做法,我認為對畢展小組成員並不公平,
畢竟衡量畢業展成敗的標準除了要觀察其展出形式外,還要觀察其內容,
而畢展小組影響所及就只在展出形式的層面,無關內容的品質良莠。
對我而言,畢展舉辦的理想地點與形式都屬於見仁見智的問題,
人潮太少或現場氣氛不夠熱鬧的批評,也都可以再檢討改進,
唯獨跟參展作品內容相關的問題,畢展小組是無能為力的。
而我認為這才是影響一個畢展成敗的最重要關鍵。
各校各系紛紛舉辦畢業成果展的目的是什麼?
不外乎就是讓自己或外界有機會檢視一下畢業生在校四年的學習成果。
如果我們都同意這點,我們是不是該用多一點心力來反思:
現在學生的畢展作品有沒有充分反映出他們四年來的學習成果?
這個問題或許要比畢展有沒有辦得很熱鬧、很花俏來得更重要。
我們該捫心自問,假如畢展中有很高比例的學生作品質地極差無比,
或是電視組學生都選擇不做電視節目,廣播組學生也選擇不做廣播節目了,
縱使畢展辦得風風光光,熱鬧非凡,
試問這樣的畢業展意義何在?
又它所反映出的學生四年學習成果有值得我們驕傲之處嗎?
畢業展結束了,如果我們真心想要對此進行檢討,
就從這個地方開始做起吧!
畢業展,不該只重視形式,更要注重內涵。
謝旭洲 2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