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社區裡搬來一位新住戶,
隔壁鄰居的小孩因為覺得陌生,不經意多看他幾眼,結果換來一頓痛罵。
孩子的父親知道之後,前去理論,但雙方沒有交集,不歡而散。
這讓隔壁鄰居覺得,這位新搬來的住戶對人很不客氣,不像是個好鄰居,
而事後經過了解,才發現原來新住戶也覺得整個社區對他不友善,
似乎不太歡迎他,所以他的敵意來自對整個社區的誤解,
而這樣的誤解又拉大彼此間的距離,導致雙方後續的互動更為不良,
也讓彼此在同個社區都過得不開心。
這起事件讓我深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相對的,也是連動的,
當一個人或環境讓另一個人感覺到不友善的氣氛時,
另一個人自然也會散發敵意,怒目以對,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人際間的互動往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每個人就要隨時提醒自己對他人友善一點。
這個法則,在社區裡適用,在學校裡也同樣適用。
要營造一個友善校園,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因為我們不僅要確保校園內的空間環境規畫給人友善的感覺,
還要確保教學氣氛與行政服務態度給人友善的感覺,
讓每個來到學校就讀的學生都覺得在這裡是受到歡迎鼓勵的,
是受到關心照顧的,是受到公平對待的,不會有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學習障礙。
這也是為何世新常年來要花費巨資營造校園無障礙空間及性別友善廁所,
這也是為何我在去年暑假就任之初要把廣電系辦公室的擺置重新整理一遍,
雖然變化不大,但大家只要用心對比一下整理前、後的系辦公室空間擺設,
看那一種擺設會讓你感覺更舒服,會讓你更想走進來,
你就能理解「友善校園」幾個字所代表的含義了。
我希望讓學生或老師覺得辦公室是對他們開放的,不是封閉冷漠官僚的,
所以我也鼓勵系辦的秘書及助教們要笑口常開,
以更愉快的心情來服務系上師生。
但是光靠學校環境及行政人員的努力還不夠,
友善校園的維護還必須有每位學生的參與才行。
如果同學們能把學校行政單位的各項服務視為美意,
以積極正面的回應來取代毫不在乎或漠不關心,
以微笑、稱讚、鼓勵來取代惡意的漫罵與責難,
彼此相互體諒,則雙方的關係必然會越加緊密。
我在去年迎新茶會上發給每位新生我的聯絡電話及信箱,
鼓勵每個人主動跟我聯繫,讓我認識,可惜做到的人並不多。
不久前,我也曾針對55位來系上短期交流的陸生寄發一封表達歡迎的簡訊,
而學生們的反應方式則約略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完全沒有回應(佔32位)。
第二種是回覆了,但信中完全未提及稱謂,只說「謝謝」或「收到」(9位),
第三種的回覆則說,「好的!謝謝主任」或「收到!謝謝老師」(12位),
第四種的回覆內容有提及我的名字,回應也比較熱烈(2位),
例如:「旭洲老師,謝謝您哦,那以後麻煩您了XD」;以及
「謝謝老師的關心,世新的老師和同學都很照顧我們,生活也很愉快,謝謝您!」
我想請問每位同學,如果你們是發信的我,
在這四類的反應當中,你們最期盼得到那一種的回覆呢?
又那一種回覆最讓你們感覺到友善呢?
假如你的答案是第四種,
那下一次遇到有師長送來友善的問候與招呼時,
就請別忘了還以熱情的回響,
因為這是要建構友善校園的過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
謝旭洲 2012/3/21